概述
發炎性腸病(簡稱IBD)病因不明的腸內慢性發炎性疾病,在1970年代末
期才為獸醫師所發現,但發病原因至今仍無法確定。目前有兩種較為專業人士
所接受的病因理論:

1.細菌感染。因為某些IBD病案可以利用抗生素治癒,所以認為細菌是致病
原因,但是至今尚無人能分離出病原菌,且將之接種在健康犬的腸道而使健康
犬致病,所以無法證明此一理論的真實性。

2.犬腸道內的抗原-- 抗體反應。支持這項理論的人士認為犬食入具抗原性的食
物在腸道引發抗原體反應而致發炎,細胞通透性增大,有些大分子蛋白質便進
入腸黏膜中,更引發抗原體反應,使炎症反應惡化而成惡性循環。IBD和遺
傳似乎有關,德國狼犬、沙皮、羅威納等犬種較易發病。而發病年齡由四月齡
到十五歲者均有,但多為中等年齡的犬隻。


種類
犬發炎性腸疾病依過度增生細胞類別而分為:淋巴/血漿球形腸炎,嗜伊紅性
淋巴球形腸炎和組織球形腸炎等,這些發炎性腸疾的徵狀和治療法相同。

徵狀
發炎性腸疾的徵狀:嘔吐、下痢、裡急後重、糞便帶有黏液或血、體重下降、
脹氣、不適、食慾改變
(食慾喪失或狼吞虎嚥)。患犬表現出一種或多種徵狀
,多半有下痢情形,但下痢並非必定會出現的徵狀。患犬的病情和犬本身的免
疫力以及受損腸道的面積有關,個體間的差異極大。大腸發炎則會使腸道蠕動
幅度變小,但蠕動次數增加,且有裡急後重的情況。大小發炎則有嘔吐、體重
下降、食慾改變急大量下痢的情形。

發炎性腸疾是一種漸進性疾病,患犬最初可能只是一個月嘔吐或下痢一次;一
段期間後則增加到一週一次,再過一段期間更增至一日一次,嚴重者甚至一日
嘔吐及下痢數次。病程由數星期到數月甚至數年不等,視個體而定。

診斷
由於原因不明,所以發炎性腸疾只能靠排除其他病因而加以診斷。當患犬出現
嘔吐、下痢、裡急後重、糞便帶有黏液或血、體重下降、脹氣、不適、食慾改
變等徵狀時,獸醫師必需先檢查是否因飲食不適應、寄生蟲、腸道部分阻塞、
胰酵素不足、細菌或病毒感染或腸道淋巴瘤等原因所致;待一一去除這些可能
的病因後,患犬的病情仍無法改善,則判定為發炎性腸疾。
排除其他病因的診斷法即表示必需進行全套檢診作業:

※血液分析法測定代謝和內分泌功能是否正常。
※數次糞便檢查,以驗明是否感染寄生蟲,尤需注意梨形鞭蟲感染症。
※胰酵素檢測以確定胰臟功能正常。
※放射線和超音波檢測中是否有觸診無法偵知的阻塞物。
同時以抗生素治療法治療一個療程,以排除細菌感染的原因。

若上述整套檢驗作業都無法診斷出病因,則應該進行食物試驗法以排除因飲
食而致病的原因
。飲食管理在診斷和治療犬發炎性腸疾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
。在前述各項檢診作業都完成且未發現病因時,應長期給予患犬低過敏性飲食
,同時仔細觀察患犬徵狀的發生頻率。低過敏性飲食應依各犬的飲食經驗而個
別調配;因為犬對以前未曾食用或甚少食用的食物較不敏感,所以在飲食試驗
診斷中應給患犬食用以前未吃過或很少吃的食物。目前市面上也有低過敏的獸
醫師處方飲食方便給犬食用,其蛋白質多半來自雞、火雞、魚等,而碳水化合
物來源多半為馬鈴薯或米飯,應注意愈少添加物的飼糧愈不易引起過敏現象。
若飼主自行調配低過敏飲食,務必在獸醫師的指導下進行;因為低過敏飲食必
需長期食用,自行調配的飲食可能是營養不均衡的飲食,所以一定要有獸醫師
的監督,由其必需注意幼犬在營養需要上的差異,以免造成幼犬的發育障礙。
只有患犬的健康狀況仍在水準以上時才能進行自備低過敏飲食試驗,以免因營
養不完整及不均衡造成更多問題。在低過敏飲食試驗期間,嚴禁任何人飼予患
犬其他食物。

當改換成低過敏飲食而換犬病情得到改善時,可以診斷為食物引起的發炎性腸
疾。若以自備低過敏飲食獲得改善效果,一段時間後可改用市售主成分相同之
處方犬食,以免長期食用自備飲食而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問題。

若飲食試驗法無法有效診斷並改善犬發炎性腸疾,且患犬健康狀況尚佳,則應
對患犬進行活體組織檢驗。將患犬麻醉後用內視鏡取腸組織樣本或進行腹腔手
術擷取腸炎組織樣本;由於食物所引起的發炎性腸疾和淋巴瘤所引起的發炎性
腸疾非常相似,難以分辨,所以應會同有經驗的病理專家共同檢驗腸組織樣本
,進行確診。

治療
犬罹患發炎性腸疾時應以支持療法治療。 支持療法包括利用消炎藥物降低發炎
反應,同時利用降低免疫反應之藥物抑制免疫反應,以減輕發炎現象,重建細
胞的正常通透性
。可利用下述藥物治療發炎性腸疾:metrondazole (Flagyl)、
sulfasalazine (Azulfidine)、cortison (Prednisolone)及azathioprine (imuran)等。
各項藥物之作用及注意事項略述於下:

Flagyl為殺菌劑,同時有抑制免疫反應的效果;惟過量時會造成神經問題。
Azulfidine只對大腸發炎之病案有效,對小腸發炎者無效;因該藥受大腸中細菌
的分解而產生療效;其副作用為降低淚液量,會引起永久性乾眼症。Prednisolone
能阻止細胞產生細胞活素(cytokins)等會導致發炎的蛋白質;副作用為口渴、頻尿、
掉毛、肌肉無力等。

Imuran列屬劇藥,會殺死產生抗體的細胞,抑制免疫系統及骨髓功能。由於各
藥均有其副作用,所以不應任意使用;在使用前必先做過排除性診斷及低過敏
飲食試驗及活體組織檢驗等確診後再用藥,且應併用二種或二種以上的藥物以
降低使用劑量,減少副作用。中度發炎性腸疾的患犬應併用Prednisolone和
Azufidine治療,同時食用低過敏狗糧。病情嚴重者需使用 Imuran及消炎藥物和
低過敏狗糧。大腸發炎者投與Azufidine及給予低過敏狗糧。

犬發炎性腸疾原因不明,各病案的病情由輕至重不等。但併用藥物及飲食療法
多半能夠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。有75%的病例在初期使用藥物治療後,持續食
用低過敏狗糧,便能控制病情。而另外的25%病例在初期用藥物治療後食用低
過敏狗糧仍無法完全解除徵兆;惟發病頻率降低,隔一段時期才會出現徵狀,
需再用藥治療。但病情過度嚴重者或病程已進行一段期間均未獲得有效治療的
患犬可能因無法吸收養分,同時蛋白質大量流失,體重大幅下降,身體虛弱而
死亡。真正的死因是腸道無法吸收養分致飢餓而死亡。


總結
犬發性腸疾治療無效時應考慮下述各點:
※是否因未確實進行全套排除性診斷及活體組織取樣檢驗,只針對症狀進行治療
   ,以致治療無效?
※是否因忽略低過敏飲食療法而致治療無效?
※是否只用一種或二種藥物治療,且未耐心觀察並更換治療方法?
※是否未使飼主充分了解該病性質,以致飼主未嚴格遵行低過敏飲食及藥物治療法?
※是否未鑑定出有些患犬需長期甚至終身治療?

犬發炎性腸疾診斷及治療不易,但若配合各項檢驗及使用消炎及抑制免疫藥物,
同時併用低過敏飲食療法,仍可獲得不錯的治療效果。

ibd全名為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

轉貼自:http://www.carefordog.net/new_page_6.htm

====================分隔線====================

人類的 IBD 資料 

另一種在歐美國家極受重視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(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, IBD)
也是與腸道細菌關係密切. 這種疾病在在臺灣的發病率也有逐年攀升的情形. IBD
包括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, CD)及潰瘍性結腸炎(ulcerative colitis, UC)
兩種疾病,臨床上兩者症狀類似包括陣發性腹痛,腹瀉或便祕, 血便, 體重減輕.兩種
疾病皆為慢性疾病,而且容易復發。好發年齡為15-35歲. 克隆氏症為一種貫穿全腸
壁式的發炎性疾病,可侵犯由口至肛門的任何部位.潰瘍的特點是呈跳躍及全壁式的
病變, 而邊緣組織接近正常。腸壁長期的慢性發炎造成組織潰爛或纖維化形成緊縮
的瘢痕, 較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腸阻塞,腸道廔管,腸穿孔等.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以直腸
和結腸發病為主。其特點為表面性潰瘍,而非全壁式. 潰瘍性結腸炎中隱窩膿腫形成
,壞死後形成潰瘍。 藥物治療目前以抗發炎藥物為主如類固醇(steroids)或非類固醇
抗炎藥(Non-steroid anti-inflammatory drugs) 等為主. 一般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時便
得接受手術以切除部份病變腸道,但在手術後仍有復發的機會. 這些疾病致病機轉迄
今雖未十分明瞭,但與腸內細菌以及免疫反應失控關係十分密切.

發炎性腸道疾病(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, IBD)為慢性腸道黏膜發炎,主要是指
潰瘍性結腸炎(ulcerative colitis, UC)及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, CD)兩種。潰瘍性
結腸炎主要影響大腸、小腸壁膜,大腸和直腸的影響尤為嚴重。克隆氏症可影響由
口部至肛門的任何部位。發炎性腸道疾病臨床症狀包括陣發性腹痛、腹瀉或便祕、
體重減輕、偶會發燒。此外,較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腸阻塞、腸道廔管、巨結腸、腸
穿孔、營養不良、疲倦甚至患腸道癌機會增加等。

營養補充
魚油有助於減少IBD的復發率,就算病發時也有舒緩症狀的作用。 此外,飲食中含
較高的穀氨胺L-Glutamine和纖維質,也有利於IBD病人。 IBD患者常缺乏某些維他
命和養分,例如維他命B12、鈣、維他命D、葉酸和鋅等。益生菌Probiotics能提高
IBD患者黏膜的免疫能力,改善小腸上皮組織作用,加強體內益菌作用等好處。


可能的致因

1. 與細菌感染致病原有關:患者的大腸桿菌比正常人能產生較多粘連素,
    因此可能較會附著在大腸粘膜細胞上而造成傷害。
2. 與食物過敏有關:大部分患者對牛奶過敏。
3. 環境影響因素:吸煙、口服避孕藥的使用
4. 遺傳:家族中有一等親的親屬罹病則相對罹病機會較高,目前的研究
    發現與人體白血球抗原(HLA)及第六條染色體有相關。
5. 免疫力降低及情緒壓力大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